什么是上下位、类属及并列等关系

上下位:(1)上位关系——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2)下位关系的形式是“相关类属”。当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时,就构成相关类属。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类属关系 类属关系也称上下位关系,是指当前所学内容(新观念)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种包容性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原有观念,即原有观念处于上位,新观念处于下位。这是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最常见的一种关系。因为处于下位的新观念(类属观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只是学生原认知结构中包容性更 高观念的一个例证,或是能由该原有观念直接派生出来。另一种下位关系的形式是“相关类属”。当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时,就构成相关类属。所以类属学习又有两种基本形式。

并列组合关系:

并列组合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关系,也不存在总括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在已有“回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雷达”原理,就是利用并列组合关系的一个例子,因为在这种场合,无线电波的反射既不类属于声波的反射,也不能总括声波的反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许多新概念的学习都要应用到和原有概念的并列组合关系。例如“质量与能量”、“功与能”、“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等。虽然在这类新旧概念之间不存在上述类属关系和总括关系(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上述两种关系可以很容易地直接建立起当前所学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而建立这种联系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共同的属性,正是通过这类相关或共同的属性才使新旧知识之间仍然能够建立起某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

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分别表示增加和减少。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它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必须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可知,“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

(一)“借”和“贷”是抽象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不可望文生义。“借”和“贷”是会计的专门术语,并已经成为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二)“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

“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必须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可知,“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

资产类账户是借增贷减,其他四类呢?

1、资产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

2、负债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3、所有者权益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4、收入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在资产类、费用分录里,增加额表示借方,减少额表示贷方;负债类、收入类、利润类、所有者权益中,增加额表示贷方,减少额表示借方。

流动资产类账户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待摊费用等,可以反映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化或耗用的资产。

扩展资料

除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外,新增固定资产必须取得产权证明方可入账。例如有些企业将没有产权证的房屋也记为企业的资产;将本应由福利费支出的购进分给职工的非产权房也记作企业的资产,这些都会虚增企业的固定资产。

有些企业还会混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将应作为低值易耗品的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有时企业在增加固定资产时,还会夹带其他不正当的行为。例如某企业向某单位购入设备,在转账付款时的数目高于设备价格,然后当事人拿取其差额作为好处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类账户

1、资产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

2、负债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3、所有者权益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4、收入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5、费用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

6、利润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可以记做以下原则:有接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在资产类、费用分录里,增加额表示借方,减少额表示贷方;负债类、收入类、利润类、所有者权益中,增加额表示贷方,减少额表示借方。

1、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

2、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账户,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资产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正常余额在贷方。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会计总账中的“借或贷”是什么意思啊

“借”和“贷”只是记账的符号,没有实质意义,很多人会误以为“借”就是加,“贷”就是减,其实不然,对于不同的会计科目,“借”“贷”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借”放在资产类、费用类科目,表示该类科目的金额增加;放在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科目,表示该类科目的金额减少。

“贷”放在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科目,表示该类科目的金额增加;放在资产类、费用类科目,表示该类科目的金额减少。

会计科目中,哪些借减贷增,哪些借增贷减

一、资产类一般借增贷减,备抵账户除外(比如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XXXX准备这种科目都属于备抵类科目),余额一般在借方,备抵除外,在贷方。余额两个特殊要记牢,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余额可借可贷,在借方性质为资产,如为贷则由资产变为负债。

二、成本类借增贷减,一般有余额在借方,制造费用可能没余额。

三、费用类借增贷减,期末无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参与利润的计算。(属于损益大类)

四、负债类贷增借减,余额一般在贷方,两个特殊要记牢,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余额方向可借可贷,在贷方性质为负债,如在借方则由负债表为资产。

五、所有者权益类贷增借减,余额一般在贷方,两个特殊要记牢,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为分配利润,余额方向可借可贷,在贷方表示盈利(利润大于零),如在借方则亏损(利润小于零)。本年利润年末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无余额。

六、收入类贷增借减,期末无余额,转入本年利润,参与利润的计算。(属于损益大类)。

七、损益类无余额,期末转入本年利润

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的科目有:

1、资产类科目。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

2、费用类科目。比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

借方减少,贷方增加的科目有:

1、收入类科目。比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2、负债类科目。比如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权益类科目。比如实收资本。

说明:

1、负债类科目均以2为第一位数字;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均以3为第一位数字;成本类科目均以4为第一位数字;损益类科目均以5为第一位数字,在上述主要类别之下,业务性质相同的会计科目都以同样的号码为第二位数字;

2、在相同业务性质的会计科目下,再以第三位 依次排列各个会计科目。在会计科目的第三位数之间留有适当的空号,供增会计科目之用,为了便于会计工作的进行,通常在会计制度中,以会计科目表的形式对会计科目的编号、类别和名称加以规范。

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的科目有:

1、资产类科目。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

2、费用类科目。比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

借方减少,贷方增加的科目有:

1、收入类科目。比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2、负债类科目。比如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

3、权益类科目。比如实收资本

会计科目中,

借减贷增的科目有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借增贷减的科目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库存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